我們這批文友本粒粒幼芽,倘無人特別照顧,則其難立足於今日乃極自然之事。此後尚祈不棄多予照顧,使毋不及長而枯萎則萬幸矣。
-鍾理和致林海音信函,1959年9月22日。
林海音重視自戰前日語轉換至戰後漢語書寫的作家,林海音鼓勵他們重拾彩筆,如鍾理和、鍾肇政、廖清秀、陳火泉、施翠峰等。而她則耐心修改她們不太順暢的文字,予以刊登。
林海音在主編《聯副》時,不僅廣闢各種文學專欄,大量刊載文學作品,更具開明風範廣納各路作家,也為台灣鄉土本土文學的建構立下功績。
鍾肇政說:
《聯副》篇幅是那麼小,除了一個方塊與一寫一譯的兩個連載之外,一篇小說只能有三千來字長,‧‧‧‧‧‧我們相約拼命地向她投稿,收穫還算很豐碩,與編者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,書信往返,經常不斷。
1960年9月,鍾理和去世後,林海音將其遺著〈雨〉刊登在「聯副」上,持續刊載鍾氏的其他作品,並於1983年為「鍾理和紀念館」出錢出力以及捐書。
林海音致鍾鐵民函寫於1982年3月10日,主要是寄「鍾理和紀念館」的捐款支票。
這封林海音於1959年12月2日寫給鍾理和的信,告知其小說連載的情形。
林海音主編「聯副」期間,開始刊出台灣本土作家作品,當時已在「聯副」投稿的鍾肇政代鍾理和寄了兩篇作品,分別刊於1959年4月14日和18日的「聯副」上。此後鍾理和的作品多在「聯副」發表,給這位住在美濃鄉下、貧病交加的作家極大的鼓勵,藉由通信,林海音與鍾理和建立起情誼。
台灣第一代鄉土文學作家鍾理和,一生遭遇坎坷,卻始終不放棄文學創作的熱忱和執著,1960年8月4日在病床上修訂中篇小說〈雨〉的時候,喀血而死,得年僅45歲。1979年6月30日,林海音與鍾肇政、葉石濤、鄭清文、李喬、張良澤聯合署名,為籌建「鍾理和紀念館」發起募捐啟事,向各界籌募建館經費,藉由文物的存藏與展列,紀念這位「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」。
1983年8月7日,鍾理和紀念館在高雄美濃笠山山麓落成,林海音不但出錢出力、捐書,以實際行動支持「鍾理和紀念館」的成立,並在1990年8月17日親筆撰寫「作家原稿真跡捐贈合約書」,將她手中當年辦《純文學》月刊所收存的作家原稿真跡,計作家166位、真跡242篇,交由鍾理和紀念館永久珍藏、展示。
備註:
鍾肇政
鍾肇政:〈令人懷念的歲月〉,林海音:《剪影話文壇》(台北:純文學出版社,1984年12月),頁275-276。
「鍾理和紀念館」
「紀念館建築委由李旺輝先生設計,以台灣坊間民宅為設計主調,凸顯理和先生平易近人的風格。館中紀念文物除鍾理和個人資料外,舉凡台灣作家的手稿、著作,也在收藏之列,欲同時做為「台灣現代文學史料館」。 鍾理和數位博物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