蒼茫暮色的趕路人─「不埋怨一直寫到死,是作家的光榮本分。」
-(何凡語)
何凡(本名夏承楹,1910-2002),生於北京,中國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,於北平《世界日報》工作時結識同事林海音。1948年來台後,擔任《國語日報》編輯,終其一生為該報社服務。1953年12月1日起在「聯副」撰寫「玻璃墊上」專欄,至1984年7月12日止,這是戰後歷時最久的專欄;此外尚有 《國語日報》的「茶話」、 《中國時報》的「浮生漫記」、《民生報》的「民生論壇」、《家庭》雜誌的「何凡專欄」。何凡用一隻筆寫出一篇又一篇的專欄文章,針砭時事;寫作之外,他也翻譯,為大人小孩翻譯過無數精彩篇章,如「包可華專欄」、「小亨利」、「淘氣的阿丹」,同時還曾經主編《文星》雜誌。
我看他每天把自己關在三疊室中,埋首書報堆裡,像一隻白螞蟻那樣辛勤蛀蝕,然後像蠶一樣吐出絲來。
-林海音與何凡
圖為1925年,何凡就讀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一年級時的成績單。 1940到1945年間,林海音曾在公公夏仁虎介紹下,到北平師範大學圖書館擔任編目工作,她非常喜歡這份工作,養成她日後蒐集資料、保存史料,以及編目的興趣及習慣。何凡中學六年的成績單,就這樣被林海音保 存了下來。
何凡數十年撰稿都習慣使用這塊木夾板,在這方不大的寫字板上,他用一支筆寫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。
1989年12月出版的《何凡文集》,可視為何凡一生著作的總結,用一支筆針砭社會人生,具體而微地呈現台灣社會的縮影,同時足以顯現何凡對寫作堅持的精神。全書分四部,共25卷。 1990年林海音因主編《何凡文集》獲得出版類圖書主編金鼎獎,翌年何凡獲頒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。
時間到了,側耳傾聽,一心以為有信差之將至。有時大限將到,文章還沒有結束,不免心慌意亂,疾書再做最後的衝刺
-何凡
何凡最早以「玻璃墊上」為名發表的文章,刊載於1947年1月13日的《北平日報》。來台後,在台灣報禁時期(1951-1988)銷售量最大的《聯合報》,他仍以「玻璃墊上」為專欄名稱,三十多年來不間斷地提出新觀念的倡議、民生問題的建言、以及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批評,所累積的成果,不失為台灣戰後以來的庶民生活史的最佳紀錄。
1989年12月出版的《何凡文集》,可視為何凡一生著作的總結,用一支筆針砭社會人生,具體而微地呈現台灣社會的縮影,同時足以顯現何凡對寫作堅持的精神。全書分四部,共25卷。 1990年林海音因主編《何凡文集》獲得出版類圖書主編金鼎獎,翌年何凡獲頒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。
展示文物為《國語日報》於1953年致何凡的聘書與合約。 何凡從1948年12月25日進入《國語日報》擔任編輯,歷任副總編輯、總編輯、社長,至1991年6月30日由發行人職位退休,長達四十三年多的工作時間都給了《國語日報》,可謂奉獻畢生心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