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海的風,吹開夏的園林,千朵繁花,喜悅的歌唱
-上官予,話林、何的婚姻。
超過一甲子的婚姻,林海音與何凡一起豐富了台灣文壇,其中包括一家都是作家的緣分與巧合。長子夏祖焯寫評論、散文也寫小說;二女夏祖麗寫報導文學也寫雙親的生命傳記,另有散文、兒童文學創作;大女婿莊因,書法家也是評論家、散文家;二女婿張至璋,新聞媒體人,也是旅行文學、散文作家。
一家都是作家,沒有刻意的培養與栽培,林海音與何凡一介文人與健筆,用身教與文學拌同柴米油鹽養育了兒女們的作家細胞,甚至鼓勵激發了他們的另一半。莊因第一篇最得意的作品〈蚱蜢〉刊登在林海音主編的「副聯」上;張至璋發表作品,林海音總是最先閱讀並予以分享。
夏家的園林,因著海音而熱鬧非凡,溫暖無比。
(汪淑珍小姐提供)
(汪淑珍小姐提供)
左至右:夏祖美、夏祖焯、夏祖麗。
前排左起:夏祖美、夏祖麗、夏祖焯。
2007年3月7日,台灣文學館於文建會藝文空間舉行「林海音、何凡文物捐贈儀式」。
左起:吳麗珠、龔明祺(夏祖焯的太太)、邱坤良、夏祖麗、夏祖焯、張至璋。
1988年,林海音與何凡(左)到澳洲探望女兒夏祖麗與女婿張至璋(右)
這封林海音於1986年6月17日寄給夏祖麗的信,除了寄五月過母親節時所拍的照片,也聊了些出版上的事情,信末林海音寫道:「好像向你報告工作似的」。
夏祖麗曾與林海音一起工作,受母親影響甚深,1986年隨丈夫張至璋遷居澳洲後,母女倆見面機會少了,但林海音常寫信或寄照片給女兒。
這是林海音長子夏祖焯所提供的手稿。 早年發表短篇小說〈白門,再見〉,轟動一時,將成長中的輕狂歲月,揮灑得深刻而動人。1994年更以長篇小說《夏獵》獲國家文藝獎。
夏祖焯,筆名夏烈,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土木工程博士,現任教於成功及清華大學教授現代文學。
創作以小說為主,兼及論述、散文,他並不刻意經營,卻自然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社會、對人類、對整個大時代的悲憫情懷。
這是林海音次女夏祖麗所提供的手稿,寫於其母親去世後二七。
夏祖麗曾任純文學出版社總編輯,秉承了雙親編輯、寫作的歷練。
早年以人物專訪著名,不僅忠實呈現筆下人物,且能感動人心。1986年遷居澳洲後,視野更為開闊,筆端拓展到散文與兒童文學。
夏祖麗曾先後為父母作傳,2000年出版《從城南走來― ― 林海音傳》,2003年出版《蒼茫暮色裡的趕路人――何凡傳》(與應鳳凰、張至璋合著),兩本書都獲得《聯合報‧讀書人》最佳書獎。
這是林海音長女夏祖美夫婿莊因所提供的手稿。
莊因,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,1964年應聘澳洲墨爾本大學講授中國語文一年,翌年赴美執教於加州史丹福大學,1998年退休,現為該校兼任教授,專授「書藝」一課。
莊因的興趣及才具,除寫作外,兼及書法、繪畫。
早期短篇小說,描述知識青年與現實生活的衝突;定居美國後,作品轉向述說中西文化的散文寫作。近年曾將俚語韻句佐以漫畫出書,其漫畫畫風私學豐子愷,更有時代感。
這是林海音二女婿張至璋所提供的極短篇小說手稿。
張至璋畢業於政治大學法律系,曾任職新聞界,現與妻子夏祖麗旅居澳洲。
張至璋亦創作,文類以小說為主,兼及散文與傳記,由於長期旅居澳洲,觀察海外華人的生活,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,有很深的文化反思。
傳記則揉合新聞與小說寫作的技巧,與夏祖麗、應鳳凰合著《蒼茫暮色裡的趕路人――何凡傳》。
由於岳母林海音的鼓勵,張至璋萬里尋父,追尋分離六十年的骨肉情,終於完成心願,並寫成《鏡中爹》一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