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個年代(1960左右),尚未爆發鄉土文學之爭,作家與作家之間,‧‧‧‧‧‧老作家和年輕作家,男作家和女作家,本省作家和外省作家‧‧‧‧‧‧,全部像一家人,見了面,有說不完的話,就算不愛說話的,只要到林先生家作客,也會變得話多起來。
-隱地,〈到林先生家作客〉
林海音、何凡家的客廳被譽為「半個台灣文壇」。交友廣闊的林海音像海納百川,不同背景、世代的藝文人士都樂於與其交往。熱愛朋友的她,除了自己親自動手做菜,邀文友來家裡吃飯、喝茶、聊天,也在無形間建立了一個作家齊聚的私人場所。林海音家的客廳有如歐洲的文藝沙龍般,進到這裡來的,可以互相切磋話文學,也能天南地北談理想。
前排右起:鍾鐵民、鍾鐵英、鍾鐵華、吳錦發、張良澤;次排右起:鍾肇政、何凡、巫永福、廖清秀、林海音;後排立者右起:黃靈芝、鄭清文、林煥彰、李魁賢、吳萬鑫、簡上仁、楊青矗、沈登恩。
新文化運動發生時(1919年),我才是個母親懷抱中的女嬰,跟著這個運動(中國五四運動)長大的,所以那個改變人文的年代,我像一塊海綿似的,吸取著新和舊的雙面景象,飽滿得我非要藉寫小說把它流露出來不可。
-林海音,〈為時代女性裁衣〉
林海音1950年代在《中央日報》「婦女週刊與家庭」、《新生報》「新生婦女」週刊時投稿時,結識了不少同樣渡海來台的女作家,如琦君、劉枋、王琰如、劉咸思等人。包括林海音在內的這群作家們,不但打開了戰後初期女性創作的天空,也引進了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以來先進的女性思想,她們的散文、小說等文學作品,更為台灣女性文學奠立了基礎。生長在五四時期的林海音深受五四自由主義影響,作品充滿了她所欲開展的自由思想。
前排左起:張漱菡、李芳蘭、林海音、蓉子、王文漪;後排左起:王貺思、武月卿、艾雯、侯榕生、劉枋、黃媛珊、琦君、劉咸思。
前排左起:林海音、榮教授、丘秀芷、心岱、羅蘭,後排左起:夏祖葳、夏祖麗、鄧珮瑜、蔣曉雲、朱天心、劉慕沙、季季。
林海音每次邀人吃飯,總是花些心思去構想,讓大家盡興,她自己也盡興。
-夏祖麗,《從城南走來》
林海音自幼即成長於顛沛的環境,由於生活的緣故及樂天的個性,她胃口很好,什麼都吃;即使在繁忙的生活中依然以買菜為樂,喜歡下廚為家人朋友烹煮食物。如果說林海音家中的客廳是文人相聚的文壇,那麼那張餐桌就無疑是出門在外或旅外歸鄉的友人最溫暖的依恃,因此「資深食客」不少,友人一致認為這是「台北市最有人情味的地方」
左起:隱地、張素貞、姚宜瑛、林海音、何凡、李唐基、琦君、潘人木、彭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