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煥文(號彬南,1888-1931),苗栗頭份人,頭份公學校畢業之後,進入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,同時期的有蔡培火、鍾會可(鍾肇政之父)等人。畢業後曾任教於新埔公學校及頭份公學校。
在三年多的教職期間,林煥文以一介鄉下老師,對當時的學子,包括後來的文學家如吳濁流、張漢文等人,留下影響其生命的自由思想及文學創作的種子。
後排左起第三人為林文煥先生。
林煥文:闖練,闖練,英子。
-林海音,〈爸爸的花兒落了〉
林煥文自幼受其父林台影響,具備深厚的漢文基礎與涵養。正因在傳統漢文薰陶下,林煥文擁有極欲掙脫殖民枷鎖的自由靈魂。1917年,林煥文與懷孕的妻子黃愛珍(本姓簡)決定前往日本,並居大阪。1918年,長女林含英(即林海音)在日本大阪出生,三年後返台,1923年再度攜眷至中國北京,1931年過世,得年44歲。
林煥文特別喜愛書法藝術,更愛閱讀書籍。林煥文亦曾在日本人辦的報紙《津京日日新聞》工作,與文學關係緊密,林海音稟承父親興致,孺慕中國文學,愛好國粹藝術。因此日後經營出版社時即大量運用中國書法藝術於書籍裝幀上,更致力出版「中國」為題之書籍。
林煥文更具強烈民族意識與自由思想,是位熱心助人、勇於救人於急難的人。林海音無論當編輯時幫助年輕學子進入文壇,協助老作家重新出發,甚至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後,幫助友人出書度過難關、完成出書心願等。皆充分紹承父親的豪俠之風。
林海音雖然年幼喪父,卻在「不抱怨」的母親身上學會了樂觀態度。
左為林海音祖父林台履歷資料,右為林海音父親林煥文親筆撰寫的「履歷資料」。
我的努力,我的艱苦、我的快樂我的憂傷‧‧‧‧‧‧包含了種種情緒,有一點,我們有一個和諧、相依為命的家庭,那是因為我們有一個賢良從不訴苦的母親。
-林海音,〈我的兒時回憶錄〉
備註:
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
「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」簡稱「國語學校」。台灣總督府於1896年3月31日,頒定「台灣總督府直轄學校官制」,依據此法成立「國語學校」及「國語傳習所」。其中 「國語學校」更以培養師資及相關教育人才為主軸。且國語學校設「師範」與「語學」兩部。1899年3月31日, 頒布之「台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官制」,更規定師範學校以培養台籍之國語傳習所及公學校的教師為主旨。 1919年1月4日,「台灣教育令」公佈後,正式改「國語學校」為「台北師範學校」。
林台
林台,能詩擅文。在科舉時代曾中過秀才,二十一歲起即執教鞭,1916至1920年出任頭份鎮第三任區長,在頭份鎮享有文名,平日卽協助調解地方上紛爭。
北京
直到1153年金中都建成,海陵王下詔遷都,北京方才正式成為一代王朝的首都,並一直延續到元、明、清三代。1403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為北京,此後作為都城的北京發展神速,很快取代南京而成為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。」參陳平原:〈五方雜處說北京〉,陳平原、王德威編:《北京: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5年5月),頁544。1911年辛亥革命後,中華民國定都南京,1912年遷都北京,直至1927年北洋政府垮台。而此時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,仍稱順天府。直至民國三年,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,直轄於北洋政府。
北伐戰爭後,中國的首都遷到南京,北京被改名為北平特別市,同時撤銷京兆地方。1930年6月,北平被降為河北省轄市,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。1937年七七事變後,北平被日本佔領,並成立傀儡政權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」,將北平改名為北京。1945年8月21日,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收復北京,並重新更名北平。
1949年1月31日,中國共產黨軍隊得到北平控制權。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《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、紀年、國歌、國旗的決議》,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。1949年10月1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宣告成立。
熱心助人、勇於救人於急難的人
1923年他在郵局工作,台灣學生寄錢回家,都得經他之手。又因為人熱心、人緣好,在他家開台灣同鄉會,台灣學生遇上紛爭或困難,也經常由他出面調解或義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