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海音求學、就業、成家在北京度過了25年(1923-1948)。北京不啻為林海音從童年走向成熟的橋梁,更是她探索世界的一扇窗。林海音的思維理念與為人處世深受北京環境烙印。
北京書城的氛圍使林海音樂於閱讀求知,也為日後經營出版社與書為伍埋下種子。京城建築空間的四合院、胡同、城牆的空間結構,正象徵其代表著傳統、中庸和諧的生活方式與精神文化。林海音長期在這樣的空間結構中穿梭。也漸鋪衍出其矜持、莊重、中規中矩、講究禮法倫理、追求優雅品味的特殊格調。
北京熔煉出中國傳統美學的典範,散發和諧美感、平和致靜的氛圍。林海音浸泳在京城環境中,行為表現維持中庸、和諧,交友往往也不分黨派,終其一生極力維持一種平和狀態。即使文學創作中的人物亦少激烈的態度。
林海音兒時至青年的足跡,隨著城南胡同轉換了幾個地方,搬了幾次家,從第一個角落處「珠市口」、第一個家「椿樹上二條」,到父親過世後的南柳巷晉江會館。每一個落腳處,都有林海音生命駐留的痕跡與珍貴的回憶。
在城南,林海音的求學之路,逐步開展──「廠甸師大第一附小」、「春明女中」、「北平新聞專科學校」,且在就讀「春明女中」時期開始發表了詩作〈獻給茶花女〉,刊載在《世界畫刊》上。在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就讀時的專業訓練,奠定她將來從事編寫生涯的根基,而學校中 乘舍我老師,更濡染著林海音的觀念思想、行為表現。
在學期間,實習記者的經歷,不但提供了林海音磨練寫作技巧的機會,蘊蓄其書寫能力,更培養了靈敏藝術嗅覺。
林海音(左二)11歲時與弟弟、妹妹攝於北京廠甸的照相館。
林海音:別人談戀愛,這個那個,我們沒有。……我們就是兩個人玩在一起,他寫,我也寫,志同道合嘛!
-夏祖麗,《從南城走來》
英子,婚姻的事情,真是不可預料,誰想到小小的英子,你會有一天嫁到這家有一個公公,兩個婆婆,八個兄弟的四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去做兒媳婦呢!
-林海音,〈婚姻的故事〉
林海音就讀「北平新聞專科學校」,也在《世界日報》擔任實習記者,結識了該報編輯夏承楹(爾後筆名為何凡),從而相知相戀。1939年,林海音與夏承楹於北平協和醫院禮堂舉行婚禮;婚後的林海音離開了南柳巷,成為夏家這個四十多口人的大家庭裡的第六個兒媳婦。
永光寺街的家是夏承楹之父夏仁虎自宦海退休後所設計建造的房子。林海音把夏家當成自己家,一生重視親情,因為她總認為「一個親情飽滿的人最快樂」。個性直爽溫和的林海音,常是大家庭中排難解紛的靈魂人物。
1939年5月13日,林海音與何凡在北平協和醫院禮堂結婚,美麗有才氣的北平第一個女記者林含英,嫁到一個三、四十口的大家庭中,他們的 婚禮是當時北平文化界的盛事。
備註:
北京書城
琉璃廠大街位於北京和平門外,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,明末清初,當時各地來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住在這一帶,因而此地書肆林立,形成了翰墨香瀰漫的文化場所。
成舍我
成舍我是位自由主義倡導者。擁有追求理想、公平的想法。成舍我「獨資創辦『世界晚報』;創刊後以『立場堅定、態度公正、不畏強暴、不受津貼、消息靈確』為號召」(馬之驌:〈引言〉,《新聞界三老兵-曾虛白、成舍我、馬星野奮鬥歷程》(台北:經世書局,1986年10月),頁3。)成舍我多次為新聞自由而奮戰,一生為「人權保障」、「新聞自由」而戰鬥。當年成舍我帶入許多西方報業觀念,強調新聞報導要客觀、反映真實,對於過份渲染事實的赫斯特報系持不贊同的態度,要求記者必定要親自採訪、遇到事件不能只聽單方說辭,要兩造採訪等等,既是新聞道德,也是社會科學求真的觀念使然。林海音身為成舍我的學生,自然受其陶染。